第781章 练手之作
江南电影制片厂,看名字,是制作电影的,归属算是文化系统,天然就高大上,如果不了解内情的话,一定会觉得这里福利好丶身份高,是那种顶好的单位。
可知道内情的,就有点一言难尽了。
以北影厂为例,59年建成的时候,厂区面积就有5.5万平方米,可以年产24部普通银幕和宽银幕影片。
厂区里面有环境优美的外景地,包括小山丶人工湖丶河流和一些半永久性的布景,比如南方的村镇丶北方的四合院等。
除了这些外景,还特意建有三座摄影棚丶一座录音剪接车间丶一个布景修配车间和一座技术综合楼。
摄影棚里面有良好的隔音设备,棚内的布景和灯光操纵都有机械装置,还有完善的通风设备和冷气暖气设备。
这座位于京城安定门外小关的厂区,从筹建到设计丶施工,老苏前后曾派遣了八位专家来帮助指导。通过北影厂的建设,北影人也与苏联电影界建立起比较密切的联系。
二三十年来,出产了数十部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就连在大风天的时候,还拍摄了《大河奔流》丶《伤逝》丶《骆驼祥子》。
看看,人家那是什麽档次丶什麽格调?
后来的北影厂更是从5.5万平方米扩充到17万平方米,面积约合255亩。
这个规模不可谓不大。
那江影厂呢?
不能说江南省对江影厂不重视,当年58年建厂,省里就给江影厂批了200亩土地,比北影厂起步的5.5万平方米丶约合82亩要多得多。
而且地址就位于省城老城区的核心地带,与民国时期的租界只有一街之隔,这片地方在后世也是核心CBD。哪怕江影厂后来破产核算,单单地皮价值就超过一个普通国企工厂,最后省里一合计,乾脆以土地资产为核心,搬到郊区,重新成立了江南传媒集团。
够重视的了吧!
这还不算,人家北影厂丶上影厂有的,咱江影厂也要有。
当年硬是发挥「跑步前进」的顽强拼搏精神,仅用半年时间,便干起了一百多亩的外景基地,有田园风光丶农村田舍丶小镇码头丶竹林丶花海……,其他什麽室内摄影棚丶剪辑车间丶录音车间丶布景修配车间丶物料仓库丶技术大楼丶行政大楼丶宿舍大楼,几乎是应有尽有。
此外还有10台从上海购买的摄影机,以及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外汇丶采购来自苏联的500盘胶片。
除了没有专业电影团队丶导演和演员都全靠戏剧人士充任之外,其他东西都不缺。
主打一个差生文具多。
「那时候的江影厂设备是对照北影厂看齐的。」
武厂长指着柜子里的一堆摄影机,对着陈凡说道,「这种摄影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影拍摄机器,发明人是着名电影摄影师丶电影机械技术专家郑崇兰。
他先是在47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自研自产的维纳氏35毫米电影摄影机,着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用维纳氏机器拍摄的。然后他在58年又发明了上海牌1101型中型电影摄影机,就是这一种。
那时候他已经是国营上海电影机械厂的副厂长,主管技术工作。
不过很可惜,他体型太大丶太过明显,74年刮大风的时候没躲过去,被吹倒的树枝砸中,当时人就没了,要不然继续搞研发,现在咱们未必需要去进口国外的摄影机。」
陈凡沉默两秒,没接这个话题,而是看了看柜子里的机器,问道,「这些都不能用?」
武厂长叹了口气,「当年买的10台机器,几乎都没怎麽用过,只拍了几部舞台戏剧,就开始刮大风,当时就被吹倒丶全都被砸烂了。后来还是我们厂的技术员把机器捡回来全部拆掉,用零件东拼西凑,勉强拼了两台。
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这二十年来几乎没怎麽拍过一部正经电影,当然,也与缺少拍摄资金有关。
咱们这个省城啊,毕竟比不上有钱的长影厂,他们东北多有钱啊,是吧,全国的重工业一大半都在东北,要资金多简单。当然也比不上京城和上海。
江南省除了物产丰盛丶不愁吃喝,在经济方面,放在全国顶了天也就是中等水平,能够把这个厂子维持住,不像隔壁扶栏的电影厂给关掉,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说着指了指另外一个铁皮柜,「现在厂里最宝贝的两台摄影机,平时就锁在柜子里,这个柜子有两把锁,我和康书记一人一把,两个人一起才能打开柜子。」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康书记也是在大风天着了凉,尤其是当年为了保护这些器材,被大风掀了十几个跟头,全身的骨头都断了十几根,如今常年在家养病。
本来他今天也是要过来的,但是被我劝住了,他那个身体,实在是不方便。」
陈凡点点头,「嗯嗯,理解。」
随即转身看向姜甜甜,「帮我记一下,待会儿带点礼物,去看望一下康书记。」
姜甜甜立刻点头,掏出小小的记事本记录下来。
武厂长以及他身后的几名干部,都忍不住低下头。
把当前名气最大的青年作家当秘书用,也就陈凡敢了吧?
关于现在姜甜甜正在复制他当年(去年?)声名鹊起这件事,陈凡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不就是发了一首诗丶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麽,产量还没他那时候随便哪个月的高,所以实在是生不出什麽感触。
姜甜甜和姜丽丽也不关心外面的事,以至于对姜甜甜咖位提升这件事,家里三个人都一无所知。
但是在文学界,已经有人喊出「陈凡不出丶谁与争锋」的口号,将这个文坛新人推上年轻一代第二人的位置。
若是陈凡知道,便清楚这个地位太高了,以姜甜甜现在的功底和成绩,排名青年作家前十肯定没问题,但若说第二,那就是有些吹捧。
不过即便他知道了也不会当回事,现在不够,不代表以后不够,有自己在后面撑着,姜甜甜早晚有名符其实的那天。
陈凡瞟了一眼众人,虽然对他们怪异的眼神感觉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
打了个手势,便出了设备室,继续参观江影厂。
刚才他已经看过外面的外景基地,这时候继续视察摄影棚丶剪辑车间丶录音车间等等场地和设施。
最后逛了一圈,陈凡不出所料的保持失望。
这些年来,江影厂得到的经费有限,除了每年都会采购的胶片和冲洗药剂,其他方面几乎没什麽进步。
就连原来冲洗胶片的车间,也被指定为省城所有照相馆的洗印基地。
这个也是上级单位的一片好意,如果没有这个车间,江影厂真的早就散了,根本撑不到武厂长去求陈凡。
最后在一间比教室还大的排练室……外面的走廊上,透过窗户,看了十分钟的演员排练,陈凡呼出一口长气,对着武厂长打了个手势,转身离开。
……
他们刚一走,正在排练的演员们立刻伸长脖子张望,一个十几岁的小演员麻利地跑到门口,伸出脑袋看了一眼,回头喊道,「走了。」
几十个「老老老老老小」的演员迅速围成一团。
「刚才咱们表现还行不?」
「必须行啊,我那一记跟头,足足有三十年的功力,放眼全省能翻出来的就没几个。」
「师父,那放眼全国呢?」
「滚滚滚……」
「听说这次陈凡要拍的是武打片,就跟《故事会》里的武打小说那种一样,杨师傅跟头翻得好丶李师傅把式打得妙,肯定能入选。」
「啊哈哈,借您吉言丶借您吉言哈。」
「呜呜……,师父,我也要拍电影。」
「你年纪小,排后面去。」
……
回到厂长办公室,其他人都散去,留下来作陪的依然是武厂长丶况明义和劳建华三人。
方老书记之前来过,不过老人家精力不济,陪着陈凡说了会儿话以后,就被送回家去了。
六人分宾主落座,等秘书泡好茶出去丶关好房门,武厂长迫不及待地问道,「陈副主席……」
刚开了个头,陈凡便将手一挥,「从今天起,请叫我陈导演丶或者陈导。」
武厂长毫不介意丶转换流畅自如,「陈导演,你看咱们厂的演员们,还能用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