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萧不哒野攻取石见(1 / 2)

第994章 萧不哒野攻取石见

听着赵煦的话,宋用臣没有犹豫就点头道:「诺!」

赵煦嗯了一声,道:「都知安心修养……」

「等养好了身体,我还有大事要嘱托都知去办!」

说着,赵煦就摩挲了一下双手。

宋用臣在徐州这两年,可谓是成绩斐然。

他不仅仅帮赵煦解决了无数高炉炼钢的难题。

还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熟练产业工人丶管理者。

当然了,代价很沉重。

短短两年,工伤残疾丶死亡的工人,数以千计。

不在统计内的,那就更多了。

这是必要的代价。

而且,这年头说实话,人命便宜的很。

几贯铜钱,就能让西军的厮杀汉,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争先登丶战将夺旗之功。

而赵煦让宋用臣给徐州的工匠和矿工,开出的赏格,除了丰厚的交子赏赐外。

还有官身。

虽然都是些低级的不入流品的小官小吏。

大部分都还是伎术官。

但依旧足够叫那些苦哈哈的矿工丶铁匠们嗷嗷叫着不避生死的冲锋陷阵。

「都知前些时日上报,言已经掌握了炼焦之法,可是事实?」赵煦问道。

「回禀大家,确实如此!」宋用臣答道:「自元佑二年五月以来臣在徐州,召集定窑丶汝窑丶哥窑丶龙泉窑等窑场窑工丶官吏,先后建设炼焦炉数百座,今已『格』得石炭炼焦之法!」

说着,他就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给赵煦:「此,臣与诸官,所定的炼焦之法,已录于图画,分列细节,接替臣之人,只需持此图册,督窑工而造便可!」

赵煦接过那本小册子,打开一看,嘴角的笑容就溢出来了。

煤炭炼焦,哪怕在现代,也是钢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在如今?

只能说,焦煤冶铁就是神器!

不亚于火药之于战争的神器!

最初,赵煦在汴京城外冶铁,用的是土法炼焦技术。

这玩意没什麽难度——哪怕没有赵煦,土法炼焦也会在元末明初甚至更早就被工匠们发明出来。

毕竟,炼焦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高温乾馏嘛!

而在中古的大宋,五大名窑的窑工们,已经能建成温度超过一千三百度的瓷窑。

着名的建窑,更是能把极限温度怼到一千五百度!

所以,最初赵煦冶铁,就是召集窑工们,在汴京城外,照着瓷窑的技术,靠着力大飞砖炼出来的焦煤。

但,这样炼焦效率太低。

而且,污染太大了!

所以,赵煦才把冶铁基地,挪去徐州——他可不想在汴京城里天天吃煤灰。

而宋用臣到了徐州以后,赵煦就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改进炼焦技术。

宋用臣不愧是宋用臣!

在徐州两年多,便完成了赵煦交代下去的任务。

赵煦看着自己手中小册子上,宋用臣画出来的炼焦图。

图上很明显的出现了,炭炉和燃烧室的分野,但又没有完全分开,而是在顶部留了交换空间。

宋用臣在小册子里,将之称作『倒焰』。

这与工业革命前后出现的倒焰炼焦法,不谋而合了。

通过这种办法,宋用臣在徐州一次炼焦就能得到数千斤的焦煤。

比起赵煦在汴京城搞焦煤的时候,一次不过几百斤,最多一千来斤的焦煤,有了质的飞跃。

也就是这门技术刚刚开发出来,相关研究和焦炉建造技术丶耐火砖技术还有待突破。

不然一次炼焦上万斤乃至数万斤,也不是没可能。

赵煦放下小册子,对宋用臣道:「仅凭此功,都知便可如蔡候一般,在青史之上,单独有传!」

东汉蔡伦,因为改良了造纸术,而被汉和帝封为龙亭候。

南北朝的范晔着《后汉书》时,将之列入宦者列传,对其评价颇高,用了『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等文字来称赞。

对宦官来说,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宋用臣听着,顿时喜上眉梢,连忙拜谢:「臣只晓为大家尽忠,不敢有青史留名之望!」

但他的神色,却已出卖了他。

盖因在去年,赵煦曾下诏,命祠部以『汉故龙亭候伦,造纸有功,当受祭祀』的名义,给蔡伦在其家乡郴州塑像立庙,纳入正祀。

士大夫们对此,基本没有反应,只当没有这个事情——毕竟蔡伦虽然是宦官,但他改良了造纸术,福泽了今天的士大夫。

士大夫们再怎麽不喜欢宦官,也不大好跳起来搞事——现在的士大夫们,多少还是要脸的,吃饭砸锅的事情他们真干不出来。

当然,这也和赵煦没有直接敕封蔡伦为公丶候,更没有敕封城隍丶土地有关。

同时,也没有傻子会在这种小事上和皇权顶牛。

因为输赢都是亏。

但,这对内臣们来说,此事的刺激性就太大了!

千古以来,第一个受朝廷敕封,享受正祭待遇的内臣出现了!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还远吗?

像宋用臣,就时刻以当代蔡伦自诩。

赵煦瞧着,知道有了蔡伦塑像受祭这块大饼,宋用臣养好了身体,就又是一个好牛马,便道:「都知在京这些时日,有空就多到内侍省中去给小黄门们讲讲课,传授一些做事的诀窍,遇到机灵的,不妨收到身边,言传身教,为衣钵传人。」

「诺!」宋用臣低头领命。

他在徐州的时候,就已经奉旨在带学徒了。

如今回京,继续带学徒也不意外。

他本人正好也有些好为人师的念头,对此并不抗拒,反而很享受。

「恩!」赵煦点头:「都知且先下去休息吧!」

「待过两日,太医们诊脉后,我再与都知相见……」

「唯!」

送走宋用臣,赵煦揉了揉太阳穴。

「徐州那边,得选个文官过去管着了!」他自语着。

调宋用臣回京,自然是为了防止徐州那边成为内臣的自留地,日后尾大不掉,难以收拾。

倒不是赵煦信不过宋用臣。

实在是历史上有太多教训了!

县官不如现管嘛。

所以,赵煦也不打算让文臣士大夫们垄断了像徐州这样的重工业基地。

他的想法是文臣和内臣轮着来。

如此,就可以使徐州方面,存在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他这个皇帝便能从容的拉一派打一派。

同时也能形成内部激励——谁办差不利,就惩治谁!

就是……

派谁去徐州接任宋用臣呢?

「沈括吗?」赵煦想了想,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倒不是沈括不行,而是沈括过去的话,就相当于是强龙过江了——沈括现在的本官,已经升到了正六品的朝议大夫,贴职靠着赵煦一路简拔,也升到了龙图阁学士,勋转上护军,累封为延安郡开国侯。

哪怕放在现在的汴京城里,他也是排名靠前的重臣。

尤其是延安郡开国侯的爵位,太过耀眼。

等于是明牌的皇帝心腹丶天子家臣——赵煦潜邸的封爵就是延安郡王。

故此,他的实际官爵,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上一级才行。

故此,沈括若是出知徐州,就不能用知,得用『判』来提高他的地位。

且,他还不能只挂『判徐州』的差遣。

得给他加上一堆的头衔和差遣。

不如此,就会让外人误以为,沈括失势。

可一旦给了沈括过大的权力,那天下的关注,就都会集中到沈括身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沈括现在可不仅仅是赵煦的家臣。

同时还是『格物致知』之道的『开创者』丶『棋手』。

他在汴京城里,新党也好,旧党也罢,碍于赵煦不敢对他动手。

然而,他只要出外,就会被双方混合双打的。

他挂的差遣和头衔越多,混合双打的力度也就会越大。

无它,在新党丶旧党眼中,沈括如今的形象,大抵就类似于要建新和连胜的大D。

不打死他是不会罢休的。

这是道争,自董仲舒以来,素来如此。

沈括不能派,苏颂又年纪太大,地位也实在太高。

思来想去,如今朝中,能胜任徐州方面的要求的官员。

就剩下一个韩公廉了。

只是,韩公廉现在的官阶太低了——哪怕他如今被苏颂保举,经赵煦特旨拔擢,直接飞升为京官——以承务郎(从九品,京官最低的一阶)充元佑浑运局判官丶主管工部架阁文字。

以其为监司官,倒也合理。

问题是,徐州利国监在宋用臣后,地位已经飞升成了直属赵煦这个皇帝亲临的监司。

其地位,已经相当于现代的中央直管的国企了。

尽管,其地位变化就在这两年。

但也足以在内部,形成一个官僚集团。

所以,韩公廉过去的话,下面一个管事的官吏,在官阶上都要比他大——赵煦就记得,宋用臣保举过三个小使臣阶的内臣,充利国监主管官吏。

同时,在利国监内,还有几个靠着立功,升上来的从八品文官。

于是,韩公廉的官阶和地位,就都不够了。

他下去的话,是很难展开工作的。

这样想着,赵煦忽然灵光一闪。

「对了!」

「我可以机械降神啊!」

「从向家人或高家人里,选一个合适的人过去!」

向家丶高家,如今是外戚里的当红炸子鸡。

向宗回丶高公纪姑且不提。

哪怕是向家丶高家中的旁系,官职地位都很高。

随便派个人过去,就可以镇压住利国监上下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人得听话丶懂事。

他得习惯当甩手掌柜。

不能过去后,就想要建功立业,然后外行指挥内行,直接把利国监给搞废。

又或者,满脑子都是捞钱,把利国监的油水给榨乾净,全部揣自己兜里。

而这样的人,无论什麽时候,都是很稀缺的。

以赵煦所知,如今的向家和高家,似乎已经没有了这样的人。

「难道,我得去孟家丶狄家找?」

理论上,孟卿卿和狄蔷还有文熏娘的家族,也都可以被算进外戚范畴了。

文熏娘家族,因为有文彦博在,暂时不在考虑范围。